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财科动态 本院要闻 内容详情

好书伴读 | 共同富裕的整体观

发布日期:2022-12-26 10:25 点击次数:2013次 字体大小:

                

                           编著:刘尚希 等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好书伴读】

 

共同富裕并非简单的收入分配问题,而应从更系统、更宏观的视角来审视。从整体观看待共同富裕,就需要基于社会再生产的循环视角,以及经济与社会双循环的视角。只有超越分配来看共同富裕,我们才能对共同富裕的本质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从社会再生产循环看共同富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将社会再生产分为生产、分配、交换(流通)和消费四个环节。马克思指出,从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全过程来看,生产是起点,产品被生产出来后,在各社会成员之间分配,“分配决定产品归个人的比例”;把分配得到的产品让渡给其他社会成员,以换回自己所需要的产品,就是交换;把交换得到的产品进行使用和消耗,用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这就是消费;消费是全过程的终点。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分配、交换和消费又反作用于生产;同时,分配、交换和消费三个环节之间也相互影响。其中,广义的分配包含生产资料的分配和消费资料的分配两部分,四环节中的分配环节仅指狭义的分配,即消费资料的分配。交换,即交换劳动产品,其实质是人们彼此让渡产品所有权的行为,必须经过分配环节,确认劳动产品中哪些是你的、哪些是我的,才谈得上交换。在产品经济中,按马克思的话讲,“交换依照个人需要把已经分配的东西再分配”。

在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每次循环中,生产是起点,消费是最终的目的和动力,分配和交换是联结生产与消费的纽带,其中交换是要解决要素和商品持有者之间进行交易的机制、场所和媒介的问题,分配对生产和消费的衔接起到决定性作用。实际上,消费既是终点,也是新一轮生产的起点,因为消费是人的生产和再生产,通过消费,人力资本和能力得以形成,同时也为生产提供市场。消费差距影响人力资本积累差距,即能力差距,进而带来收入差距和贫富差距。贫富差距本质上不是收入分配导致的,收入分配只是一种形式,分配的依据终究是参与生产过程的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谁拥有的多,谁的收入就高;否则,就低。贫富差距过大会妨碍社会再生产循环,例如需求不足、生产过剩,甚至发生经济危机。缩小贫富差距是实现社会再生产循环顺畅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经济双循环相互促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由之路。

 

                     从经济与社会的循环看共同富裕

 

19世纪经济学在欧洲作为一门现代社会科学诞生的时候,经济学和社会学相处得非常融洽,然而一个世纪后,它们却朝着不同方向走去。20世纪80年代后,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边界开始变得模糊,出现了所谓的新经济社会学派。新经济社会学派有两大重要思想:一是所有的经济行为都是“嵌入”的;二是所有的经济制度都要作为社会结构来理解。对应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实现共同富裕是一项系统性的社会工程,这是由经济和社会的关系共同决定的。贫富差距的形成,不仅是因为分配制度不合理不完善,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各种社会制度因素对人的权利、能力差距的形塑,比如我国长期存在的户籍制度、身份制度带来的社会权利不平等和能力差距以及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价值观念的扭曲等问题。经济领域的贫富差距扩大也会对社会结构造成扭曲性影响,即经济不平等会强化社会不平等,社会不平等反过来也会强化经济不平等,两者相互循环作用,经济风险、社会风险同时累积叠加。一旦社会正义和社会公平受到质疑,社会团结将会出现裂痕,社会秩序也将面临挑战,通过经济政策也许可以短期维系经济运行,但发展终究不可持续。近年来欧美民粹主义泛起、种族矛盾加剧、社会极化,与其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有直接关系。

经济问题会带来社会问题,同样,社会问题也会带来经济问题。例如:基于社会身份的公共服务体系,会扩大社会群体之间的能力差距。因此,需要将共同富裕纳入社会整体视角,通过全方位的社会改革,消除基于身份识别的公共服务限制,破除扩大贫富差距的各类制度性因素;同时还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价值导向,让共同富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和目标。

友情链接
您是本网站第 位访客

财科院公众号

CAFS研究生APP

CAFS导师教师APP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826号   版权所有京ICP证 05033235
Copyright© 2020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法律顾问: 安理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