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财科动态 本院要闻 内容详情

“成本高企与风险对冲”经济形势研讨会暨《财政蓝皮书: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21)》发布会在京举行

发布日期:2021-08-19 15:44 点击次数:1392次 字体大小:

2021年8月18日,由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主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协办的“成本高企与风险对冲” 经济形势研讨会暨《财政蓝皮书: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21)》发布会在京举行。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财政蓝皮书主编刘尚希作主旨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王昌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王利民,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科技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世界银行全球治理实践局高级经济学家赵敏等知名专家、学者应邀参会研讨。财科院副院长傅志华主持会议,副院长邢丽出席会议。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来自各界的近七万人线上参会。

 

    

 

刘尚希院长作了关于“循环思维、风险思维下对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的几点看法”的主旨演讲。他指出,目前宏观经济发展更趋于复杂多变,结合当前经济复苏的主要特征,研究宏观经济政策需要新思维。一是宏观经济形势及政策的内在逻辑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要从风险视角重新认识货币“数量”与“状态”的变化,宏观环境中的公共风险水平改变了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宏观政策应从更高维度提升国家竞争力,宏观政策的逻辑应转向公共风险权衡。二是从中长期目标看,应更加关注战略风险和长期风险。宏观政策理念应从基于短期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转向基于发展后劲增强的宏观治理。政策着眼于中长期持续深入全面推进结构性改革,着力解决重大经济社会结构性失衡与资源错配。三是完善预期管理,注重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和节奏。宏观经济治理需兼顾长期和短期的预期引导,对不同群体、不同主体实行有针对性的预期管理措施,预期管理需要坚持系统论原则。四是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体制机制创新,降低和对冲发展成本。改革进入深水区,有可能出现 “100-1=0”的现象,如一项措施不到位可能导致所有措施不能落地,还需进一步完善改革体制机制的顶层设计,形成清晰的多级改革目录和实施方案。五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用市场化等方式降低融资成本。监管的目的不是把企业“管住”,而是防范发展风险。下一步,要从尊重金融机构的创新主体地位出发,充分发挥金融科技的作用,充分运用市场化方式完善金融服务民营企业的激励机制,为市场主体提供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整体上降低经济运行成本和发展成本。

 

    

 

应邀与会的专家、学者对财政蓝皮书作出高度评价,并就“成本高企与风险对冲”相关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王昌林院长认为,上半年错综复杂的情况下,经济运行取得的成绩非常不易;下半年经济形势依然存在不容乐观的一面;下一步还要重点关注风险隐患,坚守底线思维,从统筹安全、保持平衡、中长期角度推进改革。张宇燕所长结合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判断,提出全球中长期经济发展将延续中低速增长趋势,世界经济运行的逻辑发生了新的变化。沈建光副总裁认为下半年出口形势向好,但经济下行压力还在,多种冲击交汇现象还需关注。赵敏专家结合对中国经济形势的评估把握,提出中国财政政策、财政体制改革还存在提质增效和改进空间。

王利民社长作为蓝皮书合作方代表致辞。他充分肯定《财政蓝皮书》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高度评价《财政蓝皮书》是从财政角度理解“中国之治”的一把金钥匙,期待财科院能持续出版高质量研究成果。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石英华主任代表撰写组汇报了《财政蓝皮书: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21)》的研究特色及框架内容。《财政蓝皮书》特色在于:一是坚持公共风险的逻辑思维。以公共风险视角,分析政策如何防范和对冲风险,在经济社会运行中注入确定性,体现风险思维,统筹发展与安全。二是多维度、多尺度的财政政策评估。涉及总体政策效果评估、政策走向研判、政策环境评估、重大政策效果评估和财政风险管理评估。三是兼顾长短期视角和历史视角。政策分析体现历史的转折性,政策展望放在更长远的背景下分析。四是采用国内、国际的双重视角,注重数据分析。报告内容采用总报告+分报告(即1+X)的框架,总报告以2020年财政政策综述和2021年财政政策展望为主要内容,分报告重点体现财政与国家发展、财政风险管理、公共风险管理等方面的重大问题。

 

    

    

 

《财政蓝皮书:中国财政政策报告》是财科院智库品牌成果之一,2018年首部财政蓝皮书推出,本次发布的《财政蓝皮书: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21)》是年度报告系列的第四部著作。

友情链接
您是本网站第 位访客

财科院公众号

CAFS研究生APP

CAFS导师教师APP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826号   版权所有京ICP证 05033235
Copyright© 2020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法律顾问: 安理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