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财科动态 中文幻灯片新闻 内容详情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学术论坛在京举行

发布日期:2021-07-07 10:08 点击次数:4147次 字体大小:

2021年7月3日,由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主办、《财政研究》《财政科学》编辑部承办的 “庆祝中国共产党100周年学术论坛” 在北京举行。论坛以“百年大党与财政制度变革”和“期刊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展开研讨,探讨财政制度变革的逻辑,学习习近平总书记5月9日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精神,探索如何进一步发挥《财政研究》《财政科学》在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党委书记高培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杨灿明,东北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吕炜,广东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于海峰,江西财经大学原党委书记王乔,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祝宝良,中国税务杂志社总编辑李万甫,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马海涛,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郭庆旺,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朱青等专家出席论讨并作主旨演讲。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刘尚希致辞并作主旨演讲。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傅志华和邢丽分别主持“百年大党与财政制度变革”主题研讨环节和“期刊高质量发展”研讨环节。

 

   

 

刘尚希院长指出,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理应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上发挥更积极,更加重要的作用。高度重视财政问题是百年大党成功的重要经验。本次论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召开,旨在研讨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中推动社会变革的逻辑,深入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理论如何创新,助力全面建设现代化。他表示,政党和人民的财政关系是政治的基层体现。百年以来,党之所以不断走向胜利,关键在于正确处理党和人民的财政关系,真正做到了“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在一百年当中处理好党和人民的财政关系为革命事业增添确定性。从党的百年历史过程看,财政以显性和隐性的方式,把政治、经济和社会融为一个整体,构建基本的确定性。财政实际上是一种动员资源、集中资源和使用资源以应对公共风险的社会机制,要突破部门视角的局限,从广义社会层面抓住财政更为一般、更为本质的内涵和特征。此外,还要从存量和流量、显性和隐性等多个维度更为全面地认识和理解财政活动及其形态。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已经成立专门课题组从党的百年历史中汲取灵感、探寻资源以更好地对财政进行理解和诠释,推动财政基础理论的讨论和创新。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高培勇认为,新发展阶段下现代财政体制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可以概括为“更好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和“健全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财税制度”。财税体制建设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是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远景目标的基础性和支撑性要素,建立现代财税体制就是建立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匹配现代国家治理的现代财税体制。在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到更好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再到健全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财税制度的逻辑链条,折射出党围绕财政思想和财政理论的蜕变和创新,是第一次从根本摆正财政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位置。“百年大党和财政制度的变革”这一研究主题对于建立现代财税体制的行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好开局、起好步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杨灿明认为,党的意志与人民意志高度一致,党和人民的意志最终转化为国家意志。因此,研究财政不得不研究执政党的意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财政先后经历革命财政、保障财政、建设财政和治理财政四个阶段,财政在每个阶段中有特定的时代内涵、活动形态以及重点作用对象。将财政置于百年党史之中再回顾可以发现其从封闭到开放、从传统到现代、从失衡到包容的重要转变。今后要在党的领导下,重点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活力和秩序的关系以及国内和全球的关系进一步完善和创新财税体制。

东北财经大学校长吕炜认为,中国共产党、国家以及中国人民在利益诉求上具有高度一致性,这一关系结构决定了党在财政方面的历史经验和对财政制度的选择。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财政实践,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大的阶段:一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选择了计划经济体制和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这服从于党、国家和人民的共同需要。二是改革开放阶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财政服从于改革开放的需要,通过放权让利、优化配置方式支持市场化改革。三是新时代阶段。财政在民族复兴、国家治理等问题上被赋予更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作用。在建党百年的历史节点探讨中国的财政制度建设,提炼能够推进财政制度优化创新的经验,对讲好中国财政故事尤其关键。

广东财经大学校长于海峰认为,学历史、学党史、学财政史十分重要,要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回溯百年党史,有三点深刻体会,一是要将对财政的研究放置在百年发展变化历史中进行考虑,籍此对其有更高层次、更为全面、更加客观和理性的理解;二是中国的财政实践始终体现人民的意志,这是由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的利益诉求高度一致决定的;三是将财政置于不同的历史情境之中,其有诸多特殊的表现形式。新时代对于财政有了新要求,因此,应该站在百年大党和中国特色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来研究财政问题。

江西财经大学原党委书记王乔认为,“百年大党和财政制度变革”论坛的召开恰逢其时,意义重大。纵观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税思想,从百年党史中提炼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税收发展规律,全面梳理中国共产党百年治税思想,对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以及指导我国税收事业改革实践具有重要的深远意义。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祝宝良从宏观角度探讨了对财政改革的看法。在未来两个15年里,中国最为重要的任务是构建新的发展格局,这也是百年大党的一个重大历史使命。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中国依然面临消费不足、循环不畅等问题,需要政策体系对接匹配以进一步化解新发展格局中的阻力点,尤其要从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财政金融手段配合以及时机等多个维度对政策体系的调整和改革予以充分考虑。

中国税务杂志社总编辑李万甫认为,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治国方略也都彰显出治税观演进的逻辑脉络和发展轨迹,体现出独特的治税主张、治税理念、治税方略、治税原则。在新时代税收治理观下,税收治理水平有了四方面重大突破,一是以治理为引领全面提升税收改革发展;二是以法治为目标全面提升税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三是以降成本为主基调全面实施减税降费政策;四是以减税为趋势全面深化税收制度改革。

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马海涛基于中国百年党史将财政实践划分为红色供给型、国家建设型、公共型以及治理型四个阶段,在各阶段的演变和转化过程中,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对财税制度的设计和治理紧紧围绕“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在调整和匹配事权与财权的关系,坚持依法理财、合法治税。未来,我国财税治理的趋势将始终围绕保障人民生活的美好化、推进权责关系的匹配化和避免财税治理的风险化三个方面展开。

中国人民大学郭庆旺教授认为,财政制度变迁受到执政党财政理念的影响,而执政党财政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必定来源于执政领袖的财政思想。他从马克思、毛泽东和习近平三个领袖的财政思想追溯思想渊源。他认为,马克思的国家观与财政观密切相关,毛泽东的财政思想着重论述财政与经济的关系,习近平的财政思想则主要论述财政与国家治理的关系,他们之间是一脉相承的,不仅仅从实践中提炼而来,而且对财政实践活动有重要的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朱青教授从党的初心和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视角讨论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财税政策问题。他认为,一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初心要求社会公平,要突出中国财政的特色必须在社会主义前定义“初级阶段”;二是财政体制改革的方向要继续紧跟党的初心、党的理念、党的宗旨以及党的奋斗目标。

 

   

   

 

在“期刊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环节,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院长荆林波,《管理世界》社长李志军,中国社会科学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财贸经济》《财经智库》副主编杨志勇,中央编辑出版社副主编、《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编辑部负责人贾宇琰,《财贸经济》编辑部主任王振霞,《税务研究》编辑部主任陈双专,《经济学动态》编辑部副主任李仁贵分别做了的专题发言,围绕如何促进期刊高质量发展话题开展深入探讨和经验交流。编委会交流环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冯俏彬,东北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院长孙开,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院长白彦锋,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艺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财政系主任吕冰洋,厦门大学财政系副主任刘晔等《财政研究》《财政科学》两刊的编委围绕如何促进两刊高质量发展进行深入探讨和充分交流。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党委副书记马骏,党委委员、纪委书记程北平,党委委员、研究生院院长杨远根,党委委员、副院长徐玉德出席论坛,有关部门、机构、地方财政科研部门的代表,以及部分《财政研究》《财政科学》两刊的编委和执行编委参加了本次论坛活动。

 

   

友情链接
您是本网站第 位访客

财科院公众号

CAFS研究生APP

CAFS导师教师APP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826号   版权所有京ICP证 05033235
Copyright© 2020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法律顾问: 安理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