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财科动态 本院要闻 内容详情

【财科头条】第50期:以财政构建发展的确定性

发布日期:2021-05-24 09:10 点击次数:759次 字体大小:

编者按:

2020年,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定期推出系列栏目——《财科头条》。本栏目以“洞察财政前沿,速递专业解读”为宗旨,为社会各界提供国内外财政政策最新动态和智库权威解读,欢迎关注转发。

全文共2909字 | 阅读大概需要8分钟

本期关键词:以财政构建发展的确定性

 

背景速览:

 

2021年5月10-13日,财科院与财政部干部教育中心在宁夏财政干部教育培训基地联合举办全国财政科研骨干培训班。培训期间,财科院党委书记、院长刘尚希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财政职能与财政改革的思考》为主题,对新发展阶段下财政职能和财政改革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阐述。他指出,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是治国安邦之重器,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制度,也是经济、社会的稳定器。如何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构建发展的确定性,是财政肩负的重大职能。“十四五”时期的财政改革,要在公共风险最小化的前提下,提高改革适配性。阅读原文>>

 

Number1 以财政降低不确定性和化解风险

 

    

【CAFS媒体访谈】刘尚希 | 为国家治理注入确定性 财政发挥“定海神针”的基础性作用

                        (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认为,国家治理的本质是公共风险的治理,是通过注入确定性化解国家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和公共风险,从而实现国家进步、人民和谐。在注入确定性的各种措施中,区别于其他措施,财政具有“定海神针”的作用,因而成为国家治理的基础与重要支柱。我国财政的优势是人民立场,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统筹平衡国家、企业、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财政之所以要收税、要提供公共服务,就是要替百姓去防范化解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风险,以及在自然方面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风险。当然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但是没有财政的支撑,许多风险是无法去防范化解的,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降低不确定性和防范化解风险的过程。

 

Number2 财政政策需要进行公共风险管理

 

    

              刘尚希  | 不确定性条件下的积极财政政策

 

刘尚希认为,世界是不确定的,不确定性事件越来越多,会带来各种眼前的、短期的风险,以及长期的、整体的风险。宏观调控本质是短期的相机抉择,注重的是对短期风险的防范和化解,怎么关注长期风险对中国的发展来讲是至关重要,所以财政政策既要关注短期风险的防范与化解,更要转向长期整体的战略层面化解风险,这就需要公共风险管理,这样财政政策既能短期有效也能长期有效,不至于造成风险的后移或者累积。财政政策的创新并非易事,这是一个整体性的事情,因为财政的事情不是财政部门的事情,是整个国家的事情,是整个社会的事情,涉及到老百姓,涉及到企业,涉及到整个市场,也涉及到国际社会。

 

Number3 财政政策为经济循环注入确定性

 

    

 【CAFS媒体访谈】刘尚希 | 积极财政发力 为畅通经济循环注入“确定性”

                         (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刘尚希认为,积极财政政策应该在保障资金、优化支出等方面发挥作用,稳定企业资金链、供应链、产业链,稳定社会预期,为经济发展注入“确定性”。同时,财政政策应在公共风险转化为企业成本的情况下,着力为企业减负,分担企业的风险,遏制风险传递和扩散,为稳就业和畅通经济循环注入确定性。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财政的作用更多是隐形的,如乘数效应、杠杆效应、支撑效应、分配效应等,归纳起来就是提供更大宏观确定性,避免公共风险转化为生产成本和生活成本的上升。

 

Number4 稳定改革预期以增强宏观确定性

 

    

【CAFS媒体访谈】刘尚希 | 赤字率、专项债微调反映公共风险有所降低,财政政策适配性调整增强宏观确定性

                        (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刘尚希认为,不确定性是确定性的反面。如果宏观确定性增强,市场主体的预期改善,大家就能安下心来,企业就会有长期打算。假如宏观不确定性越大,市场主体就很难有长期打算,甚至随时可能退出市场。所以,宏观确定性是极其重要的。对企业来说,首先关注的就是宏观确定性将会怎么样。在宏观不确定性增大的情况下,企业很多事情都干不了,或者即使能干也会是基于短期的考虑。增强宏观确定性的首要因素是深化改革,尤其是体制机制方面的改革。对于市场主体来说,这能够增强他们的信心。宏观确定性增强,企业就可预期。公平竞争、市场化配置等问题都可以通过改革来增强宏观确定性,进而增强市场主体长期发展的预期。

宏观政策调整的逻辑应该是可预期的,企业会根据这个逻辑去预判宏观政策的调整方向。如果宏观政策是不确定的,或者不可预期、难以预期的情况,对市场的负面影响就比较大,企业行为就会紊乱。

 

Number5 财政政策的目标是构建防范化解个体风险的制度安排

 

    

【CAFS专家视点】刘尚希 武靖州 | 风险社会背景下的财政政策转型方向研究

                         (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刘尚希等认为,随着人类进入后现代的“风险社会”,公共风险形态和特点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财政政策应顺势求变。如果把“长治久安”作为国家治理基本目标的话,作为国家治理基础与重要支柱的财政所要解决的,就不能仅仅是对冲眼前的公共风险,而是应该从底层构建公共风险形成的“阻断”机制。财政政策在价值取向上不应该是后移风险,也不是去试图彻底消灭市场波动,而是通过政策设计,加快形成社会矛盾自我化解的机制,促进市场机制分散化解风险的能力提升。我国政府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承担着历史责任,政府要履行这个责任,不是为每个人的生活进行具体设计,而是为人们通过自我奋斗创造美好生活提供宏观层面的确定性。因此,在风险社会中,追求国家长治久安的财政政策应该关注以下三个要件:1.不断完善市场规则,财政政策要保持中性,避免扭曲市场;2.促进社会发育,既要保证人的自主性与自我选择权利,又要保证社会公共风险可;3.引导人的预期,财政政策有必要从“实体”来调节总量、结构、利益转向从“虚拟”来构建“行为-风险-治理”的新逻辑,前者着眼于“已然”,后者更注重“未然”。关注“未然”才能防范化解公共风险,构建经济社会发展的确定性。

 

Number6 财政政策应强调对冲风险

 

    

          【CAFS两会热评】石英华 | 发挥“定海神针”作用

                        (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石英华认为财政政策应强调对冲风险,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确定性,应该加大“六稳”工作力度,支持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彰显国家财政强化政策对冲疫情影响,发挥在维护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大局中的关键作用。

 

Number7 在构建确定性中维护财政健康

 

    

    【CAFS两会热评】李成威 | 中国在构建确定性中维护了财政健康

                         (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全球风险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李成威认为疫情冲击导致各国经济不同程度萎缩,失业率短期内大幅上升,社会不稳定风险上升,这不仅使各国面临的公共风险不断上升,还对全球经济带来较大负面影响,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中国在控制住国内疫情的背景下率先开启经济复苏之路,这对中国财政健康度的提升是重大支撑。不仅如此,财政在应对公共风险冲击过程中还显得游刃有余,通过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确定性。面对全球疫情冲击,中国已构建了确定性,在202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赤字率拟按3.2%左右安排、比2020年有所下调,不再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因财政收入恢复性增长,财政支出总规模比去年增加。这些都是中国财政健康稳健的体现。

友情链接
您是本网站第 位访客

财科院公众号

CAFS研究生APP

CAFS导师教师APP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826号   版权所有京ICP证 05033235
Copyright© 2020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法律顾问: 安理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