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财科动态 本院要闻 内容详情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召开“企业成本”调研总结座谈会

发布日期:2021-02-03 08:59 点击次数:1044次 字体大小:

2021年2月1日,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召开“企业成本”调研总结座谈会。刘尚希院长在全面总结财科院连续五年开展“企业成本”大型调研工作的基础上,围绕全院科研工作转型和高质量推进智库建设等问题做了总结讲话。会议由傅志华副院长主持,邢丽副院长、徐玉德副院长出席会议。

财科院党委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和财政部中心工作安排,2016年初提出开展“降成本”大型调研活动。此后,连续五年开展“降成本”全国大型深度调研(2020年更名为“企业成本”调研)。调研不仅从面上了解“降成本”政策的实施效果以及近几年全国企业成本的变化趋势,还针对深层次的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进行理论分析和政策探讨。调研成果发布后,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多次得到相关决策部门的肯定,已成为我院品牌调研活动。此次“企业成本”调研总结座谈会既是对过去五年的总结回顾,也是对未来的展望,共同探讨下一步如何更好地开展我院品牌调研活动。

 

   

 

刘尚希院长总结指出,围绕我院“五·四”(五大建设、四大影响力)发展方略,财科院以“企业成本”调研为抓手,推动“五大建设”,即思想建设、品牌建设、人才建设、能力建设和信息化建设,智库的决策影响力、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财科院智库团队建设更加有力。财科院的调研,首先要更好地服务决策咨询、更好地服务于国家重大决策部署。自2016年中央全面部署以“三去一降一补”为主要内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财科院及时选取与宏观经济发展和财政政策直接相关的降成本问题作为研究重点,连续五年举全院之力精心策划组织面向全国实体经济企业的“降成本”大型调研,取得了丰硕的调研成果。他表示,成本问题涉及到微观主体的发展,也牵涉国家的发展。从经济学角度看,成本是一个永恒的研究课题。从微观看,企业的成本决定了企业盈利水平,因而也制约企业发展。国家出台的诸多政策也会影响企业的成本。同时,成本也涉及复杂的经济关系,如涉及国家、企业、居民之间的分配关系。人工成本于企业是成本,于个人是收入;税收于国家是收入,于企业则是负担。此外,金融、能源、物流成本与降低实体企业的成本息息相关。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本问题仍是关键,还要持续不断地研究。“企业成本”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密切关联,离开成本讨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空谈。成本问题事关微观主体企业利润,离开企业的利润就谈不上投资的问题,投资与预期利润相关,从这点来看成本的问题是一个基础性的问题。“降成本”政策是阶段性的,但是通过改革创新,完善制度环境,降低企业不合理的制度性成本,可避免公共风险转化为企业的成本,为畅通经济循环注入“确定性”。

刘尚希院长提到,调研活动取得显著成效还有三点宝贵经验。第一,五年来财科院“企业成本”调研一直采取线上问卷调查与线下实地调研相结合的形式。2020年,自主研发了 “财科院综合调研系统”在线采集数据,在此基础上形成调研数据库,进而形成财政数据库,范围广且效率高。第二,财科院和地方财政科研部门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了全国财政智库联盟的作用。第三,调研成果一方面上报决策部门,另一方面向社会发布。决策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刘尚希院长强调,在总结经验的同时还要发现不足,要通过改革创新去逐步解决。财科院作为高端智库,一方面要“接天线”,另一方面要“接地气”,要向数据驱动型的研究转型,即进一步调动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推动数据库形成数据自我生产、自我扩张的良性循环机制,提高综合调研系统智能化水平。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国家要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起步之年。对财科院来说,2021年是一个新的历史起点,财科院的发展也需站在一个新的历史方位上考虑,迎接新的挑战。

 

   

 

傅志华副院长指出,2016年是财科院智库建设元年,自2016年我院开展“降成本”调研以来,有力地推动了智库建设及科研转型,通过5年的积淀,财科院向高质量发展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他强调,新时期,科研人员要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除参与“企业成本”调研,在其他研究领域也要注重调研,不断创新调研的形式,通过扎实的调研推动科研高质量发展。

邢丽副院长表示,财科院企业成本调研已经成为我院一张亮丽的学术名片,彰显了三重效应,即品牌效应、队伍建设效应以及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效应。下一步,要深入思考如何更好地开展调研,既要保证连续性,同时有所创新性。第一,以调研为载体助力科研和教学的统筹发展;第二,建立协同工作机制,以“我”为主,吸纳地方、企业、媒体、学生等参与,推动智库联盟有效运行;第三,调研成果精耕细作,再挖掘再生产,提升智库成果的产出效能。

徐玉德副院长提出,连续五年参与“企业成本”调研,有三点调研体会。一是调研事前、事中、事后必须有机结合;二是座谈交流和企业交流相结合,且必须是一线调研为主;三是宏观和微观必须有效的结合。三点建议:调研选题的设置要结合中央精神和最新出台的政策,要更细化,更有针对性;第二,与地方财政科研部门建立更有效的协同机制,充分调动积极性;第三,调研时间安排和形式再进一步优化,避免“走马观花”式的调研。

 

   

             

 

科研组织处处长程瑜研究员谈了5年来调研的策划、组织、实施的经验和体会,以及对下一步更好地开展调研的建议。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志刚研究员、公共收入研究中心负责人梁季研究员、财务与会计研究中心负责人赵治纲研究员、中国财政学会秘书处副处长张鹏研究员,作为2020年各调研组代表发言,他们分享了在线问卷调查分析和实地调研的感悟与经验总结,以及仍存在的不足和改进的建议。

 

   

 

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石英华研究员、财政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赵福昌研究员、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赵全厚研究员、全球风险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李成威研究员,作为2016-2019年参与调研的代表发言,对于如何改进调研效果、提升调研成果的质量和成果的转化能力等问题谈了各自的认识并提出建议。

财科院全体科研人员参加座谈会。

 

   

友情链接
您是本网站第 位访客

财科院公众号

CAFS研究生APP

CAFS导师教师APP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826号   版权所有京ICP证 05033235
Copyright© 2020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法律顾问: 安理律师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