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智库成果 研究简报 内容详情

疫情常态化条件下的财政货币政策需要重新认识

发布日期:2021-03-09 12:11 点击次数:2181次 字体大小:

                               刘 尚 希 

                       2021年第9期(总第714期)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二○二一年三月八日


 

作为两大宏观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熨平经济波动、稳定社会预期、防范化解各类运行风险具有积极作用。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促使各国纷纷采取极度扩张的财政货币政策来对冲各类风险,同时也改变了财政货币政策的性质及其效应产生的大前提,需要们重新加以认识。

 

             一、疫情改变了财政货币政策的性质和地位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如何应对当前面临的各种不确定性,这需要从深层次去考虑。表面上看,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应对的是经济问题,实际上是更深层次的公共风险问题。一直以来,人们习惯于把财政政策或者货币政策当成经济政策来看待,但在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的背景下,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更多是作为抗疫政策的辅助或配套政策来实施的。抗疫政策属于公共卫生政策,其核心内容是社会隔离、社交疏远以及疫苗和药物研发。从这一点来看,抗疫条件下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跟以往相比,存在很大区别。以前可能因为经济或金融体系内部出现问题,需要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来施救和干预,而疫情导致的经济下滑、失业增加、流动性不足等问题,更多是由疫情衍生、引发出来的公共风险。因此,从这个逻辑来看,财政货币政策效应产生的前提条件就是疫情能否得到有效控制。这也是讨论抗疫过程中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效应大小的一个基本前提。

 

                  二、疫情颠覆了人与自然的传统关系

 

怎么对疫情进行科学评估和有效控制呢?在全球范围内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世界各国的宏观政策缺乏协调,对疫情及其带来的衍生风险和挑战也有不同的认识。比如,对疫情本身的看法,科技界有不同的观点,其他领域的观点更是五花八门。但可以肯定的是,此次疫情绝不像流感病毒那么简单,而是意味着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一些人类未曾知晓的深刻变化。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人类依靠知识、科技和医学的发展,努力构建了人类生存发展的确定性。而新冠病毒的出现,完全颠覆了人类所构建的确定性,扰乱了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人与自然的既有秩序。显然,新冠病毒对人类生存发展产生的影响,也并非我们表面所看到的那样,有必要进行深度评估。比如,我们还应密切关注新冠患者治愈后可能出现哪些后遗症?

最近一份报告披露的信息令人出乎意料,该研究表明,新冠病毒虽然在中国暴发,但早在2019年9月份已在意大利出现。从这个意义上讲,新冠病毒不是哪一国的病毒,而是全人类的共同敌人。非常不幸的是,世界各国在抗击疫情上还没有达成共识,导致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持续蔓延,给人类的生存发展构成了巨大损害。因此,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其作用发挥的前提就是疫情能否得到有效控制,人与自然的关系能否重构。

 

           三、疫情条件下的财政货币政策需要探索新的实施机制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跟以往的政策目标及实施机制存在很大区别,这是由疫情风险传导、衍生的特殊性引致的,而不是源于经济和金融系统本身存在的问题。也可以说,外生冲击转化为内生冲击,两者叠加组合产生了不同于以往的风险结构。从这一点来看,当前政策更多是应对疫情冲击以及疫情衍生的各类不确定性和公共风险。除发生机制不同之外,更大的差异还在于政策的作用对象更为宽泛。疫情下的财政货币政策几乎涵盖了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以及所有阶层人群,其作用传导机制也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导致传统的路径、经验往往失效了。比如,面对产能过剩危机,可以从扩大需求入手;面对资产负债表衰退型危机,可以从资产收购入手;而面对疫情危机时,则只能从疫情防控保民生入手。

从中国的现状来看,新冠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财政货币政策产生的效果也非常明显。当然,中国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实现了有效协同,其产生的效果具体表现在:一是就业得到了有力保障,没有出现大规模失业,截止2020年11月末,中国新增就业达1000多万人。二是市场主体得到有效保护。相比于疫情暴发之前,市场主体数量还实现了增长,没有因疫情出现大量企业倒闭。从这两点来看,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财政货币政策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当然,财政政策的力度应当说是前所未有的。

 

               四、财政货币政策将转变为内生的长期性政策

 

当前,疫情仍在全球范围内蔓延,对经济社会各领域均形成了持续冲击。2021年的疫情会怎样?经济形势如何?下一步该怎么办?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会怎么样?其实,全球都面临这些问题,也存在很多不确定性,这需要我们去全盘考虑。如果再用传统的理论框架去分析这些问题,可能很难找到答案。那么,应该如何创新理论,建立新的分析框架去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这既有理论方面的挑战,也存在实践方面的挑战。当然,实践总是走在理论的前面,需要大家探索着往前走。总体而言,中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及时出台的各项政策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一些教训需要不断总结。就世界各国而言,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是加强协调合作、积极应对人类共同的敌人——新冠疫情。疫情防控是前提,只有疫情防控取得了效果,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及其国际协调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反之,如果基本前提没有实现,针对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本身效果的讨论也是非常有局限性的。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财政货币政策的参照系不再是原来的经济金融体系了,其性质地位和在公共政策中的排序都发生了改变。如果说之前的财政货币政策都是外生的,是被经济或金融问题触发的,那么,今后的财政货币政策将转变为内生的,成为不确定性和公共风险背景下的宏观政策。由于过去的那种确定性的宏观环境不复存在,财政货币政策将由宏观不确定性和公共风险所触发,因此也不只是相机性发挥作用的短期政策,而应该是内生性、长期性政策。比如,当政府赤字和债务变成常态或无通胀条件下的货币政策宽松成为常态的情况下,需要一些长期性政策来构建宏观确定性,降低公共风险水平,为市场运行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相对稳定的宏观条件和环境。

 

 

                                          (作者单位: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友情链接
您是本网站第 位访客

财科院公众号

CAFS研究生APP

CAFS导师教师APP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826号   版权所有京ICP证 05033235
Copyright© 2020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法律顾问: 安理律师事务所